在妇产科、口腔科及消化科的临床诊疗中,患者常因紧张、焦虑或疼痛影响治疗进程。笑气吸入镇静镇痛系统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安全性高的辅助手段,通过调节笑气与氧气的混合比例,帮助患者快速进入放松状态,同时保持意识清醒与自主呼吸。本文将系统梳理该设备的操作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标准化参考。
一、操作前准备:环境与设备双核查
1.1 环境条件确认
操作前需确保诊疗室通风良好,笑气浓度需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通常不超过25%)。室内应配备氧气浓度监测仪,实时显示氧气含量,避免因笑气泄漏导致缺氧风险。同时,检查急救设备(如氧气面罩、简易呼吸器)是否处于备用状态,确保突发情况可立即响应。
1.2 设备状态检查
气源系统:检查笑气钢瓶与氧气钢瓶压力表,确认气量充足(压力值需高于临界值)。
管道连接:检查笑气与氧气输送管道是否紧密连接,无老化、破损或漏气现象。
混合装置:测试混合器比例调节功能,确保笑气浓度可在0%-70%范围内精准调节。
废气处理:确认废气回收系统运行正常,避免笑气排放至诊疗环境。
1.3 患者评估与沟通
健康筛查:排除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胸、维生素B12缺乏症等禁忌症患者。
心理评估:通过简单问答判断患者焦虑程度,针对性解释操作流程以缓解紧张情绪。
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笑气的作用机制、可能的不适感(如轻度头晕)及应急措施,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设备调试:参数设定与功能验证
2.1 初始参数设置
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治疗类型设定基础参数:
笑气浓度:初次使用建议从30%起步,每2-3分钟递增5%,直至达到镇静效果(患者主诉放松且无过度兴奋)。
氧气流量:固定为5-6L/min,确保吸入氧浓度≥30%。
输送方式:选择面罩或鼻导管,面罩需贴合面部避免漏气,鼻导管适用于轻度焦虑患者。
2.2 模拟运行测试
开启设备后,观察混合气体输出是否稳定,无波动或中断。
通过废气回收装置检测口检查排气是否顺畅,避免系统背压过高。
模拟患者呼吸模式(如深呼吸、浅快呼吸),验证设备对呼吸频率变化的适应性。
三、患者连接:舒适度与安全性并重
3.1 体位调整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部略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口腔科患者,需提前放置咬合垫防止面罩压迫口腔软组织。
3.2 呼吸接口选择
面罩连接:适用于紧张程度较高或需深度镇静的患者。选择合适尺寸的面罩(成人通常为中号或大号),用四头带固定于头部,避免压迫眼球或耳部。
鼻导管连接:适用于轻度焦虑或需保留语言交流的患者。将导管轻置于鼻孔下方,固定于耳后,避免导管移位。
3.3 初始吸入引导
指导患者进行缓慢深呼吸,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12次。医护人员可通过语言暗示(如“想象您正在放松的海滩上”)辅助患者进入镇静状态。观察患者呼吸节律与设备输出是否同步,及时调整面罩位置或导管深度。
四、治疗中监测:动态调整与风险防控
4.1 生命体征监测
基础指标: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
镇静深度评估: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1-6分),目标维持在2-3分(患者清醒但安静,对指令有反应)。
气体浓度反馈:通过设备显示屏实时监测笑气吸入浓度,避免浓度过高导致过度镇静。
4.2 不良反应处理
头晕/恶心:立即暂停笑气输入,调高氧气比例至100%,指导患者深呼吸。
SpO?下降:检查面罩密封性,增加氧气流量至8-10L/min,必要时给予辅助通气。
过度镇静:降低笑气浓度至20%,唤醒患者并评估是否需终止使用。
4.3 治疗时长控制
单次使用时间建议不超过60分钟,若需延长治疗,应间隔15分钟后再启动,避免笑气蓄积导致维生素B12代谢异常。
五、治疗结束:恢复与设备复位
5.1 气体浓度渐降
治疗完成后,逐步降低笑气浓度(每分钟减少5%),同时维持氧气流量不变,直至笑气浓度归零。继续输氧5分钟,促进体内笑气排出。
5.2 患者状态评估
意识恢复:询问患者姓名、日期及治疗部位,确认定向力完全恢复。
活动能力:观察患者能否独立坐起或行走,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不适反馈:记录患者主诉(如头痛、耳鸣),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
5.3 设备清洁与消毒
管道系统:拆卸笑气与氧气管道,用含酶清洗剂浸泡后高压灭菌。
面罩/鼻导管:一次性用品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部件采用低温等离子消毒。
主机表面:用75%乙醇擦拭,避免液体渗入设备内部。
六、操作后记录:数据追溯与质量改进
6.1 病程记录要点
笑气起始浓度、调整时间及最终浓度。
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曲线。
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措施。
患者对镇静效果的反馈(如“非常放松”“仍有疼痛”)。
6.2 设备维护日志
记录钢瓶更换时间、压力值及剩余气量。
标注设备故障现象(如混合器卡顿、流量计不准)及维修结果。
定期校准气体浓度传感器,确保输出精度。
结语
笑气吸入镇静镇痛系统的规范化操作是保障患者安全与诊疗质量的关键。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恢复,每个环节均需严格遵循流程,同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动态调整参数。医护人员应通过定期培训掌握设备原理与应急处理技能,使这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需求。